参数时变的现象广泛存在于机械系统。如果系统参数随着时间而发生较大变化,振动主动控制方案就需要考虑时变参数对控制算法的影响。针对动力学特性变化较大的时变机械系统振动,提出一种模型实时辨识自适应控制算法,该算法将传统的滤波自适应算法与递归预测误差方法相结合,利用改变梯度的递归预测误差方法实时估计控制通道模型。建立弹簧质量支承的非均匀截面杆纵向振动时域模型,模型中随时间而变化的弹簧刚度导致模型动力学特性发生较大变化。用模型实时辨识自适应控制算法对建立的杆模型进行振动控制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算法能有效抑制时变系统的窄带和宽带振动。相对于现有的方法,该控制算法能实现更好的控制性能。最后,将所提出的控制算法应用到时变的摇摆系统振动控制,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控制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应急治理关乎公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秩序良性运行,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大数 据技术具有规模性、价值性、高效性和多元性的“4V”特征,能够为应急治理提供科学防控、精准施 控的技术支撑。围绕大数据赋能应急治理场域的研究视角,构建以“价值—技术—制度”为核心的 整体性分析框架,剖析治理过程中呈现出的治理主体单一的公共价值失调、信息封闭式传达与科层 制格式化运转失灵等问题表征,透视大数据赋能在应急治理场域中的治理主体从单向管理转向协同 治理、政务信息从封闭式管理转向开放治理、治理目标从政绩驱动型转向服务型、决策重点从格式化 管理转向源头治理的优化逻辑,并提出多元主体共治、保障信息公开和规范权力运行的实践路径。
利用NB-IoT(窄带物联网)技术设计了一套小型远程测控智能家居系统.系统采用ARM Cortex-M3超低功耗MCU STM32L151作为主控芯片,结合多种传感器、华为云服务器和执行器构成了具有实时远程测控功能的小型智能家居测控系统;家居系统采集到的数据,通过NB-IoT物联网通讯技术和转发网关将其发送至远程华为云服务器;通过人机交互应用软件端对云服务器数据库数据的获取和操控,实现了对家居环境情况的监测和对家庭用电器设备的控制.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远程实时测控、数据准确、低功耗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应用颌间牵引改善数字化技术联合自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后仍然存在的上、下颌咬合关系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和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进行的18例利用数字化技术联合自体骨移植修复口腔下颌骨缺损的手术,术前均采用数字化辅助外科技术制作个体化树脂头模、设计腓骨或髂骨修复的位置及高度,其中17例为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手术、1例游离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9例术中植入Ormco颌间牵引钉并术后早期颌间牵引,维持咬合关系稳定,另外9例术中未同期植入牵引钉,术后无颌间牵引。记录颌间牵引钉使用数目、位置、咬合关系情况。 采用Fisher确切概 率法(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早期颌间牵引与未采用早期颌间牵引这两种方法对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缺损后咬合关系的恢复效果。结果 手术同期植入牵引钉并早期颌间牵引的9例患者中,2例(22.22%)出院时(术后12 ~ 14 d)咬合关系正常、7例(77.78%)出院时存在不同程度后牙早接触;9例未同期植入牵引钉患者中,3例(33.33%)出院时咬合关系正常、6例(66.67%)存在不同程度咬合早接触,两组患者出院时咬合关系不佳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 = 1.00)。术后1、6和12个月复诊,手术同期植入牵引钉并早期颌间牵引的 9 例患者,咬合关系均正常且稳定;未同期植入牵引钉行颌间牵引患者,术后 1 个月仅 2例(22.22%)咬合关系正常、7例(77.78%)患者均不同程度咬合关系不良,未同期植入颌间牵引钉组患者咬合关系不佳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植入颌间牵引钉并早期颌间牵引组的患者(P = 0.002)。结论 应用牵引钉早期颌间牵引明显有利于数字化技术修复下颌骨缺损后的咬合关系稳定。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技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本文将结合3D打印、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及5G等技术,从牙一颌骨一软组织数字化在口腔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以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口腔正畸医疗领域的发展。
为实现家居智能化,设计一款基于微信小程序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阐述了系统所需的微信 小程序、Arduino、无线传输以及物联网平台 OneNET 等技术.给出了系统的远程控制端、客户端和搭建 服务器的详细设计过程,并进行程序测试调试,实现了利用网络对家居设备的添加、选择、移除、控制等 远程操作,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与居住舒适感.
论文采用NB-IoT、STM32、传感器等技术设计出了一套可行性较高的NB-IoT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STM32F103RCT6芯片作为核心处理器采集传感器信息,通过NB-IoT无线通信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在PC端通过可视化操作界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将结果显示出来。通过系统测试验证该系统实现了家居环境数据采集与异常情况报警提示,稳定可靠,实时性好,能够满足对家居设备的实时控制要求。
智能家居是物联网应用中的朝阳产业,在技术的驱动下,家居生活正在不断走向智能化。据预测,未来五年(2019—2023 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正将以每年 30%~40%速度增长,2020 年将达到 2000 亿元以上,2023 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5000亿元,国内的智能家居行业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
没有账户,需要注册
包括集团管控系统、工厂系统、开发发布系统、运维管理系统、网关系统5大子系统,旨在实现集团内部多工厂、多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和数据共享。通过构建一体化的工业物联网平台,整合各工厂的生产、设备数据和资源,打造集团统一的工业操作系统底座,为集团提供统一的管理视角和决策依据,提升集团整体运营效率和协同效应
清华之后,北大也不甘示弱,推出了DeepSeek教程。清华的教程是传媒学院出的,而北大的这份文件是人工智能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出的,所以总体上内容更加专业、全面和深入,尤其还提到了AI时代工作和技能需求的变化,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料。
成都市作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理念,运用 CIM 平台+免接口数据集成技术,打造城市大脑, 推行网络理政。通过接入市、区(市)县两级部门信息系统,融合政 府、企业和社会数据,以网络理政为城市大脑中枢,构建能在线监测、 能分析预测、能应急指挥的智能城市治理运行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 力。
本书在实践积累与行业洞察基础上,试图对一系列关键问题做出解答:工业大模型与通用大模型有何不同?工业大模型的技术体系与关键技术何在?工业大模型赋能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场景包括哪些?我国和全球工业大模型的产业生态如何?
虽然本文方法实现了锂离子电池在无温度传感器条件下的温度预测,但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复杂工况条件,如不同环境温度、充放电倍率情况下的电池温度预测问题还缺乏深入的讨论,未来的工作将致力于更为复杂情况下的研究。
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充裕度研究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建立了基于形态学分解的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充裕度分析模型。通过使用某地区实际电力系统运行数据进行仿真验证,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国内智能化安全运营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关键发展阶段。A 技术的深度赋能、自动化水平的持续提升、数据驱动理念的深化、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人机协同模式的探索、云化与 Saas 化的加速、量化管理的普及以及生态合作的深化,共同勾勒出IS0C未来的发展蓝图。企业应积极拥抱这些趋势,克服挑战,构建面向未来的智能化安全运营体系,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保障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
英伟达(NVIDIA)自1993年创立以来,以技术前瞻性和生态构建能力重塑计算产业格局。经历1999年纳斯达克上市奠定资本基础后,公司在2006年推出革命性的CUDA并行计算架构,突破性地将GPU应用边界从图形渲染拓展至高性能计算领域,为后续人工智能革命埋下关键伏笔
扫码咨询
或
客服咨询
用手机扫二维码
复制当前地址
方案库赚钱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