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是基于可见光图像的人脸识别,这也是人们熟悉的识别方式,已有30多年的研发历史。但这种方式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尤其在环境光照发生变化时,识别效果会急剧下降,无法满足实际系统的需要。解决光照问题的方案有三维图像人脸识别,和热成像人脸识别。但这两种技术还远不成熟,识别效果不尽人意。 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解决方案是基于主动近红外图像的多光源人脸识别技术。它可以克服光线变化的影响,已经取得了卓越的识别性能,在精度、稳定性和速度方面的整体系统性能超过三维图像人脸识别。这项技术在近两三年发展迅速,使人脸识别技术逐渐走向实用化。 人脸与人体的其它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一样与生俱来,它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的良好特性为身份鉴别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与其它类型的生物识别比较人脸识别具有如下特点: 非强制性:用户不需要专门配合人脸采集设备,几乎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可获取人脸图像,这样的取样方式没有“强制性”; 非接触性:用户不需要和设备直接接触就能获取人脸图像; 并发性:在实际应用场景下可以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 除此之外,还符合视觉特性:“以貌识人”的特性,以及操作简单、结果直观、隐蔽性好等特点。
2013年8月1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以加强战略引导和系统部署,推动我国宽带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 《通知》提出,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32.5%,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学校、图书馆、医院等公益机构基本实现宽带接入;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宽带应用水平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广泛渗透;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85%,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8%;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发达城市部分家庭用户可达1吉比特每秒(Gbps);宽带应用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较为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又称公共自行车出行系统,或简称为公共自行车。该系统通常以城市为单位进行部署、建设,由数据中心、驻车站点、驻车电子防盗锁、自行车(含随车锁具、车辆电子标签)及相应的通讯、监控设备组成。 一个数据中心可管理几百至几千个站点,每个站点配备20~80驻车电子防盗锁。 站点主要布局在居民生活工作集聚区出入口、公交车站附近,重点解决“公交最后1公里”的问题。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 公共自行车管理单位向居民发放借车卡,用户在站点刷卡借车,到达目的地后,将车归还到就近的站点。可根据使用时长和一定的计费标准收取一定的使用费。 根据站点驻车设备的不同可分为:横梁式、立柱式、龙门式等类型; 根据驻车时自行车与驻车电子防盗锁的连接方式不同可分为:硬连接、软连接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系统各具优缺点。
APN实际上就是GGSN的域名,或者只是一个前缀,SGSN收到后会发给DNS服务器,后者返回解析的GGSN IP地址。 [3] 在HLR里,每个用户可以有多个APN,每个有相应的QoS, 在鉴权的时候会发给SGSN。UE也可以不设APN, SGSN能设置默认的APN,由运营商来决定。 APN即“接入点名称”,无论使用联通3G还是移动2G网络,都必须通过手机APN设置,是手机上网时必须配置的参数。
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提供:预约诊疗挂号、检验检查报告查询、社区医院预约挂号、候诊排队叫号、手机客户端等多项服务。实现诊前可预约,诊中可候诊及转诊,诊后可查询报告,手机客户端等就医咨询服务。 根据《浙江省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平台五月份运营简报》,截至2016年5月,累计注册用户538.57万人,预约总量2353.30万人次、预约成功量1668.10万人次,预约成功率70.91%。据悉,今年5月新增注册用户17.80万人,预约总量73.75万人次、预约成功量53.52万人次,预约成功率72.75%;2016年以来,累计新增注册用户71.42万人、预约总量309.08万人次、预约成功225.64万人次,预约成功率73.00%。
智能工厂是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实现工厂的办公、管理及生产自动化,达到加强及规范企业管理、减少工作失误、堵塞各种漏洞、提高工作效率、进行安全生产、提供决策参考、加强外界联系、拓宽国际市场的目的。楼宇自控系统、生产过程监控系统、工业电视监视及保安电视监视系统、 防盗报警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一卡通智能化管理系统、 公共广播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系统综合以及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系统集成。
没有账户,需要注册
本工程建筑为办公生产大楼,由地上32层、地下3层组成;其中1-5层为裙楼、6-32层为塔楼。地下1-3层含停车场、人防、设备用房;地上部分:主楼一层含公共大厅;5为设备转换层,11、22层为避难层,33层设置机房;6-10层、12-21层、23-32层为办公生产用房。
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能源系统智能化特征越来越突出,能 源开发、生产、传输、存储、消费 全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所 涉及的设备和系统将数以亿计,在 规划和运行过程中将产生海量数据, 且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因实时性 要求高而快速增长。这些数据贯穿 着能源互联网各个环节,蕴含着巨 大的价值。
技术开发的迭代推进和技术应用的规模化积累,在推进数字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同时,也使数字技术变得更加成熟和可靠。数字技术的先进性、复杂性、集成性与数字化系统覆盖面更广、界面更直观、操作更简单同步发展。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访问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数字化系统。
本工程为单缆无源系统,将为大楼提供全面无线通信信号覆盖,所设计的室内覆盖系统是为智能化大楼室内移动通讯信号覆盖的需要而提出的
针对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潮流计算方法均基于回归模型,不具有潮流判敛功能对输入的潮流不收敛样本仍映射出虚假系统潮流分布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潮流分析的多任务学习模型,同时具备潮流判敛及潮流分布计算功能。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气吹灭弧原理的一体化防雷灭弧间隙,并且基于磁流体动力学原理 (MHD)对间隙电弧进行仿真分析,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搭建了该一体化防雷灭弧间隙模型,分析了间隙电弧熄灭的能量消损过程。
数字孪生城市是在数字空间对物理城市进行复刻、精准映射、实时交互的数字城市,通过数字建模、感知连接、智能分析等技术,洞察物理城市运行状态,仿真推演运行趋势,形成智能交互决策,反馈于物理城市,实现对物理城市的持续优化和迭代升级。自 2017 年“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理念被首次提出以来,在国家部委政策驱动下,数字孪生城市相关技术逐渐成熟,全国多地加快数字孪生应用场景创新实践,在文旅、城市治理和网络等热点领域形成大量优秀案例,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应用效能不断增强。
设备点检SOP培训PPT课件
扫码咨询
或
客服咨询
用手机扫二维码
复制当前地址
方案库赚钱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