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国土空间“双评价”理论与浙江嘉善县实证研究

学术上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就“承载力”而言,研究起源于马尔萨斯人口问题假说。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正式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20世纪中叶,全球人地矛盾不断加剧,推动承载力研究向纵深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资源承载力”概念并被广泛接纳。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的研究逐步扩展到包括土地、水和能源在内的各类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研究。2000年以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综合研究得到学界重视。从内涵上来讲,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不同尺度区域在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良性循环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及相应经济与社会总量的能力。它是包含资源和环境要素的综合概念。就“适宜性”而言,一般是指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不同用途、功能的适宜程度。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指国土空间对农业生产、城镇开发建设等不同开发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其基本理念最早产生于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包括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与城镇生产适宜性评价。随着我国国土开发建设格局的剧烈变化,生态、生产及生活空间矛盾难以协调,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已成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保护国土生态空间、合理布局建设空间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依据。

  • 2022-01-22
  • 阅读66
  • 下载0
  • 20页
  • docx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城乡规划教育思考

从政策立法角度看,国土空间规划相对城乡规划是一套新的规划体系,是权责更高的法定政策,是效力更强的治理手段。从学科构成角度看,尽管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对象空间更加广阔,研究领域更加多维,但与城乡规划学科构成框架的契合度依然很高。从根本上而言,人类的建设行为、活动状态是对国土空间整体产生重要影响的最为关键的因子,因而以人类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城乡规划更容易成为对接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主体学科。也就是说,城乡规划研究的各类建设活动虽然直接涉及的空间范围有限,但却是影响自然生态保护、各类设施布局和土地有效利用等国土空间规划内容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除了基本的职能构成,国土空间规划的内涵将向文化传承、美丽国土乃至地缘政治等更高品质和更多样职能方面深度发展,城乡规划现有的学科框架更具有潜力通过拓展来承担这些职能。当然,所有这些无疑是在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的通力合作下才能真正完成的。进入21世纪以来,城乡规划一直处在学科转型与探索时期,包括从物质空间规划到公共政策制定,从专项规划到整体统筹,从建筑学传统下的学科建设到综合集成的学科交叉体系等,一系列学科转型与教学改革的努力恰恰是走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序曲。比较城乡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可以发现,二者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在多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与高度的一致性。

  • 2022-01-22
  • 阅读49
  • 下载0
  • 17页
  •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