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治视角下公共空间更新的现实困境与路径
在我国,“社区”概念是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的演进在近些年才逐步形成的。计划经济时期,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局限在高墙围起的单位大院内,院内的公共空间分布随意,且经常被各种建筑侵占,与真正意义的公共空间有一定差距。随后,伴随工人新村的建设,出现了“公共活动场地”的概念,但这一时期的公共空间受经济条件制约,大多被设计成绿地或功能单一的场所。市场经济时期,居住小区注重内部公共空间的品质,但其设计逻辑带有明显的商业化倾向,往往“见绿不见人”,重视觉效果轻社会功能。与之相对比的是,里弄、里坊等传统居住型街区没有统一规划所谓的“公共空间”,但长期以来居民依据自身需求对街巷空间进行自发改造,居民与空间的频繁互动赋予其多样性的社会功能,使之成为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公共空间”。
- 2022-01-23
- 阅读53
- 下载0
- 16页
-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