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共构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多元路径探索

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决定了城乡二元角色将长期存在。在我国城乡发展的现实情境中,中高速城镇化的进程伴随着城镇人口与建设用地的增加,也意味着乡村人居空间仍将呈现逐渐收缩的态势。2016 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较2015年底显著上升了1.25%,但从城乡人口结构看,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41.2%)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6%左右,城乡流动人口高达2.2亿。这类人群中,愿意放弃农村户籍的比例极少:据官方调查,四川进城务工人员愿意放弃农村户籍的仅占14.8%。在城镇常住人口扩张、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的同时,大量“返乡兼业”“城乡双栖”人口也已成为中国城乡发展的常态。因此,尽管我国城镇化正经历快速“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 [3] 进程,但依附于农村户籍的土地红利日益显现,未来仍将维系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据联合国人居署的观点,中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将难以达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移民国家和英国、日本等海岛国家80%~90%的稳定状态,而更可能类似稳定状态为70%左右的欧洲大陆的德国、法国等历史上传统农耕国家的人口城镇化比重。承载大量“城乡双栖”“返乡兼业”人口的农村将长期担任中国城镇化进程“稳定器”和“蓄水池”的角色。

  • 2022-01-23
  • 阅读64
  • 下载0
  • 15页
  • docx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的“取”与“舍”——基于国家、部委对市县空间规划编制要求的分析

在中央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空间规划实践由地方自发探索逐渐演变为国家授权下的改革试点,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地方自发的改革探索,以2008年以来广州、云浮的“三规合一”及上海、武汉的“两规合一”等为代表,在当时既有管理体制下,通过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协调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在图斑上的布局矛盾,形成统一的空间管控“一张图”,从而解决规划冲突、项目落地困难等问题。第二阶段是国家授权的改革试点阶段,2014年国家四部委联合推行28个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针对部门规划矛盾突出的市县层面,开展以“一张蓝图、一本规划”为核心的空间规划改革;之后,为进一步解决市县层面空间规划难以企及的纵向规划层级矛盾,中央于2016年印发《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先后启动海南、宁夏、江西等9个省份的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尝试“探索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第三阶段是国家主导的空间规划体系重塑阶段,2018年自然资源部组建,将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作为重要职责之一,将浙江、广西、河南、广州、武汉、沈阳、南京作为试点,先行先试探索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实践基础。

  • 2022-01-23
  • 阅读56
  • 下载0
  • 15页
  •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