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共构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多元路径探索

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决定了城乡二元角色将长期存在。在我国城乡发展的现实情境中,中高速城镇化的进程伴随着城镇人口与建设用地的增加,也意味着乡村人居空间仍将呈现逐渐收缩的态势。2016 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较2015年底显著上升了1.25%,但从城乡人口结构看,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41.2%)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6%左右,城乡流动人口高达2.2亿。这类人群中,愿意放弃农村户籍的比例极少:据官方调查,四川进城务工人员愿意放弃农村户籍的仅占14.8%。在城镇常住人口扩张、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的同时,大量“返乡兼业”“城乡双栖”人口也已成为中国城乡发展的常态。因此,尽管我国城镇化正经历快速“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 [3] 进程,但依附于农村户籍的土地红利日益显现,未来仍将维系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据联合国人居署的观点,中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将难以达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移民国家和英国、日本等海岛国家80%~90%的稳定状态,而更可能类似稳定状态为70%左右的欧洲大陆的德国、法国等历史上传统农耕国家的人口城镇化比重。承载大量“城乡双栖”“返乡兼业”人口的农村将长期担任中国城镇化进程“稳定器”和“蓄水池”的角色。

  • 2022-01-23
  • 阅读63
  • 下载0
  • 15页
  •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