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乡关系下田园综合体价值内涵与运行机制

城乡关系的演化贯穿于人类社会城镇化的整个过程。西方对城乡关系的探讨可追溯至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观,他们从社会辩证视角探讨了城乡关系的阶段特征与演变机制。19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赖特的“广亩城市”理论及刘易斯·芒福德的“分散化城市”观点,均从规划建筑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的城乡空间发展模式,构成了城乡空间二元理论基础。20 世纪 50~60年代,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费景汉与拉尼斯的“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构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 “城市偏向论” “乡村偏向论”共同发展并受到关注,利比顿的“城市偏向论”认为城乡经济关系应优先发展城市,再通过城市的“马太效应”带动城乡区域发展;美国经济史学家约翰逊的“乡村中心论”、弗里德曼的“乡村社区论”认为城乡发展的首要目标是解决乡村的基本需求,通过发展乡村优势产业推动城乡发展。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吉从城乡互动视角探讨城乡融合问题,用“城乡一体化区域”概括了亚洲城市地区典型的城乡交错空间地带,后被学术界称为“城乡一体化”模式。随后,Douglass 的区域网络模型、Tacoli的“城乡连续体”、Lynch的“城乡动力学”等理论均成为城乡关系研究的经典理论。2000年以后,城乡互动作用研究、城乡空间组织模式、城乡要素流分析及城市生活方式的农村扩散等成为重要的研究趋向。

  • 2022-01-24
  • 阅读51
  • 下载0
  • 16页
  •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