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三道防线”中的第一道防线,传统基于就地信息的主后备保护目前仍然承担着保障电网安全的重任[1]。而变电站直流电源是维持继电保护系统正常可靠工作的基础[2-5]。发生站用直流失压后,变电站内的继电保护系统将失去工作电源,无法正常工作。此时一旦发生故障,站用直流失压的变电站无法响应,只能依靠相邻变电站长延时的远后备保护动作来切除故障[5]。但传统继电保护系统在运行方式变化时远后备保护整定配合困难,在超高压电网中甚至无法配合,只能实现近后备保护功能[6-7]。
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发电与用电间的功率平衡。发电设备突发故障和用电随机性都会引起计划负荷与实际负荷间产生偏差,进而造成系统动能(角速度)的改变,即系统频率的变化。当用电负荷增加时,系统就存在功率缺额,电网频率降低;反之,电网频率升高。主要通过发电设备的惯性和调频功能抑制频率偏差:当电网频率降低时,调频功能要求机组快速增负荷;反之,机组快速减负荷。
与常规电源相比,光伏电源的出力受光照、温度、风向等天气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其输出功率呈现出显著的随机性和群发性[1-2]。当光伏电源并网容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其输出功率会破坏接入电网原有负荷特性曲线的固有形态,给统调负荷预测工作带来困难,增加电力电量平衡的难度。因此,研究分布式光伏电源功率预测问题对区域电网的稳定与经济运行具有重要价值。
当前我国电力市场改革正在逐步推进,各省市都在积极寻求电改的契机和实施方案,针对现行的市场规则、评估规则的优劣性包含多方面的考量。基于实验经济学的模拟仿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竞价双方的博弈过程,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开展实验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研究。
当前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期,充电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可以解决火花、积尘、接触损耗及机械磨损等一系列传统充电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因此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能源是推动国家战略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7版)数据显示,我国能源市场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3%,占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27%。我国能源市场结构庞大,但能源清洁度、智能化和用能效率相对较低。由于传统能源供应商相对独立,故而存在协调和优化相对不足等问题。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多能互补示范工程的经验积累,传统能源供应势必会转型为综合能源服务,形成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国内综合能源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全面展开,以及电力信息通信与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电力数据出现爆发性增长[1-2]。这些数据中隐藏着丰富的关系到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信息,因而成为电网企业宝贵的数据资产[3]。电力大数据虽已成为当前热点研究对象,然而每年只有少量的数据被挖掘利用[4],因此电力数据挖掘是智能电网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的前沿领域。
随着风、光、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与电动汽车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动汽车的发展也逐步加快,预计2020 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增加,给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例如城市交通、充电需求以及电网冲击等[1],利用充电价格可以引导电动汽车用户有序充电以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最新的双向充放电技术使得电网运营方可借助电动汽车电池作为V2G(移动储能),调整充电价格调度电动汽车充电行为使其为电网所用[2]。
没有账户,需要注册
163页化工动设备讲义(PPT),163页化工动设备讲义(PPT),163页化工动设备讲义(PPT)
本工程建筑为办公生产大楼,由地上32层、地下3层组成;其中1-5层为裙楼、6-32层为塔楼。地下1-3层含停车场、人防、设备用房;地上部分:主楼一层含公共大厅;5为设备转换层,11、22层为避难层,33层设置机房;6-10层、12-21层、23-32层为办公生产用房。
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能源系统智能化特征越来越突出,能 源开发、生产、传输、存储、消费 全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所 涉及的设备和系统将数以亿计,在 规划和运行过程中将产生海量数据, 且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因实时性 要求高而快速增长。这些数据贯穿 着能源互联网各个环节,蕴含着巨 大的价值。
技术开发的迭代推进和技术应用的规模化积累,在推进数字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同时,也使数字技术变得更加成熟和可靠。数字技术的先进性、复杂性、集成性与数字化系统覆盖面更广、界面更直观、操作更简单同步发展。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访问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数字化系统。
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设备在现代生产中作用与影响扩大,管理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设备管理。
都十分可观。北京的城市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产业园区的持续性扩张,众GDP的贡献多大型知名企业最初即孵化自产业园区。
这份白皮书阐述了中兴通讯对未来零碳企业的构想与展望,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绿色企业运营、绿色供应链、绿色数字基座、绿色行业赋能的实践经验,列举了丰富的低碳技术应用与创新案例。我们希望通过这份白皮书,与各界朋友共享、共勉,共同推动全球零碳事业的发展。
中小微企业占全球企业总数的90%。这些企业不仅是就业、技术进步和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推动力,而且在向低碳、韧性和可持续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由于知识、能力和资本获取方面的限制,中小微企业的气候行动受到了制约。
扫码咨询
或
客服咨询
用手机扫二维码
复制当前地址
方案库赚钱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