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呈现两种模式,分别为圈层式发展与轴带式发展。首先,圈层式发展模式是一种十分传 统且普遍的城市空间形态。根据圈层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城市经济发展以中心城区为圆心,以圈层的空 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也就是说,由城市核心至郊外,各种经济活动、用地方式、生活方式都是从 中心向外围呈现圈层状的有规律变化。例如,北京以故宫为中心,规模以同心圆的方式不断向外扩张。相 似地,成都的城市空间形态也围绕天府广场呈现标准的圈层状。 说到广州的空间形态,它虽然不像北 京和成都那样清晰地体现出圈层式发 展模式的特点,但是近十年来珠江新 城已发展成为广州核心CBD,肩负起 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整 个城市的商业活跃度也大致呈现由 珠江新城向周边逐级递减的趋势。此 外,珠江新城与周边如黄埔区、海珠 区的产业联动也进一步巩固其在广州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 ——圈层式发展 深圳城市空间形态 ——轴带式发展 的中心位置。因此在上述层面上,广州的空间形态很大程度上也 属于圈层式发展模式的范畴。 第二种城市空间形态模式是轴带式发展,这种模式通常是因地理 条件的限制而产生。深圳是这一空间形态的典型代表,城市呈带 状分布,东西长,南北窄。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充分利用毗邻香 港的有利区位条件,多点启动,逐步形成了以沙头角、罗湖-上 步、南山-蛇口为中心的东、中、西点式布局结构。随着城市经 济发展的进程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这些点连接成轴,城市 也因此体现由东向西的发展特征。轴带式发展与交通线路的线性 分布为城市“多中心”的发展模式奠定基础。港澳大湾区正构建以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空间布局 扩大至区域层面,粤港澳大湾区正构建以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空间形态布局。极点带动即香港、广州、 深圳强强联合,发挥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作用,通过深化合作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轴带支撑 则是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上各城市间的 联动性,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具体而言,这条轴带有效串连极点间的重要节点城 市,并促成东西两环的形成,即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和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其科技与制造特点也顺应 各城市的产业优势,有利于打造梯度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之所以能形成轴带式发展的空间形态,一方面是受地理因素影响,即珠江三角洲将11座城市 分隔在东西两岸。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该区域已发展出多个核心城市,具备建成轴带的基础条件。作为 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香港、广州、深圳集聚了较多的创新要素,因此能很好地扮演轴带关键节点的 重要角色。此外,因生产要素差异而形成的产业分工在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背景下有效连接各城市,这进 一步促进了轴带的形成。 核心城市 产业分工 地理因素 粤港澳大湾区轴带 形成的三大原因